講道:劉耀義傳道師

題目:成熟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四章20節、以所書四章13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肉體上的變化,從出生開始我們會成長,到一定的年紀之後生長只有體重而已了,或者是只剩三高在增加而已了。如果從心理學來說,人生的階段分成好幾期,在不同的階段我們學習不同的功課與任務。我們都會從父母的所愛的小孩,長大之後變成父母帶自己的小孩。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會結婚的,保羅說有人有獨身的恩賜。

    而且說到恩賜,今天哥林多前書的地方在討論恩賜的問題,並且看起來做出了一個小結。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兄弟啊,論智慧莫得做囝仔。論歹著做嬰仔,論智慧著做大人。這句我們都看得懂的話卻不明白他的意思。註釋書指出保羅認為哥林多教會執著於追求方言恩賜的努力實在是「思想上幼稚」的舉動,因此保羅阻止他們繼續這樣的追求,而要他們能夠有成熟的想法。

    每個人的恩賜都不一樣如果硬要比較實在是很奇怪,在保羅的講法是幼稚。那怎麼樣才是成熟呢?聖經對於成熟所用的一個希臘字,中文聖經譯作“長大成人”,“作大人”,“完全”,“完備”等。歸納這幾節經文的內容,可以看見,神要我們在基督裏滿有個長成的身量(到得著基督的充滿來長成彼般)(弗四:13)。這身量的豐滿和長成,就如聖靈借著醫生路加告訴我們的: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耶穌的智慧及年歲愈加添,上帝及人愈疼伊。”這種身體智慧心靈平衡的發展,使耶穌在世上顯得極為成熟。

    我還記的以前在聽母會康牧師的講道,他總是拿哥林多前書13章、希伯來書51314,來說我們不要喝奶要做吃乾糧(台:五穀ngó͘-kok)成熟的大人。我每次都覺得他在講我,事實上我以前在聽講道篇的時候都會覺得牧師是在說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然而可以對自己有敏感度與自我反省是一種成熟的象徵,曾子說過並且我們也背過,吾日三醒吾身。當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就把這句話當作是一種自我反省。被別人矯正沒有什麼不好,那是我們可以越來越好的象徵。有敏感度但是不是過敏,也不是對別人講你自己缺點的時候感冒。重點我們要了解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對於自己所作所為很清楚的人。 

    而有的人則是急著當被害者。但是企業講師張國洋告訴我們,收到訊息時,你要刻意地練習控制自己:不要立刻對號入座、不要急忙搶當受害者、不要覺得別人在批評自己、不要急忙想反擊回去。 唯有自己放下防衛心,你才能在一個中立的位置解讀收到的資訊,並做出正確的整理。

不過我們不能設想每個人都有是健康的人,或者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有一本伯恩特博士所寫的「韌性」的書指出。為什麼有的人堅強,有的人脆弱?

    人的韌性和童年經歷外在因素以及基因都有關係。基因幾乎決定了一切,但是心靈堅強的遺傳基因可以透過你自身的成長而改變的。可以這麼說只要想要,不論年紀多大,我們連自己的基因都可以改變,也就是說只要想要,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但要有足夠的動力才有辦法促成這些改變。基因的確可以影響性格,但基因只是提供一個舞台,後天的影響甚至可以讓擁有看似較差基因的人的表現優於擁有較好基因的人。就像蘭花(lân-hoe)與蒲公英(phô͘-kong-eng):較差的基因是雙面刃,就像蘭花,疏於照料就會枯萎,提供好的照顧就會綻放比蒲公英還耀眼的光芒,把這個來跟就算在惡劣環境也可以蓬勃生長的蒲公英的做比較,其實是你自己的成長可以超越基因的限制,這也是每一個偉大的人或者是宗教都在講的,自我的成長不過有的人特別負面愛攻擊別人其實是因為小時候大腦刺激過度導致或是未受到適當刺激,都會導致大腦發育不良甚至畸形。也就是華語所謂的「腦殘」。

    這些發育不良的大腦,長大後受到刺激時,跟正常人的反應就不太一樣。例如每個人受到驚嚇後,多快才能恢復正常狀態。根據研究恢復較慢的人,往往也比較容易罹患精神疾病。

    不過一件事情是否會對你形成壓力,取決於你用甚麼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所以如果我們用信仰來去面對人生的風和浪,那平靜風和浪的耶穌也可以平息我們心中的風和浪,讓我們可以卸下自己的重擔。

    韌性這本書最後可以這麼總結,關係是人生最強的保護傘。1950年代夏威夷有的被殖民的小島,島上每個家庭生活都很貧困,父母酗酒。農民的小孩不是被虐待,就是被忽略。當時美國加州大學的團隊在島上挑出了201個成長環境及其悲慘的小孩子,對他們進行40年的研究調查。最後的結果,有2/3的小孩實現了大家所預期的負面結果。他們就是學壞了,人生最後都沉淪了,延續了父母的悲慘。而心理學家把研究重心放在那出乎意料的1/3,這些孩子從來沒有出現過行為不端,到40歲時沒有一個失業者,沒有一個有過犯罪紀錄。他們最後成為了自信、負責,有能力的成年人。而且家庭關係也很美滿。研究人員就很好奇,最後在調查跟對比後,他們找到了這些孩子唯一的共同特徵。原來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最少有一位願意關懷他們的支持者。這個人不一定是家人,有可能是學校的老師或者鄰居的姐姐又或者是偶爾來拜訪的遠房親戚,這位在孩子生命中的支持者願意付出關愛,讓孩子感到被愛、溫暖和安全。支持者會成為孩子心目中的生命的導師,並且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的困境,最後順利融入社會。作者因此下了一個結論,關係是人生最強的保護傘。

    今天我們可以成為他人生命中的導師,又或者我們要找出自己人生中的導師。如果沒有的,至少讓自己的成長或者邁向成熟的過程中,像耶穌學習。

    我們不要永遠當個喝牛奶的信徒,要變成吃米糧的使徒。用我們的生命跟愛付出在這個上帝所造,美好的世界。也許我們會覺得這個世界太多的問題與破碎,那都是人造成的。但今天我們可以透過耶穌來使我們成為別人生命的導師。透過我們的付出與關心,讓破碎的世界當中,仍然有上帝的愛與見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church18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